手機隻是小米彎道超車的起點

USB CONNECTOR

昨天,小米上市之後第一份財報出來瞭,今早開盤股價大漲6.9%,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

作為2018年以來中國乃至全球最大體量的IPO項目,小米的首次財報備受關註。

首先,對於任何一傢公司來說,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都有特殊意義:如果說IPO時的招股說明書更多代表瞭公司從一級(私募)市場獲得的成長動力,那麼上市後第一份財報則是首次對二級(公開)市場的反饋和證明。中國有句俗話,叫“醜媳婦早晚要見公婆”;上市公司的第一份財報,其實就是首次“見公婆”,但是醜還是俊,要憑實力說話。

其次,7月份小米上市時,正值全球貿易戰愈演愈烈之時,而除此之外,今年上半年還有國內去杠桿、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存在。客觀來說,小米的上市時機並不算好。

所以,第一次財報不僅是小米對二級市場的一次反饋,更是對國內外多變的市場環境的一次反饋。說白瞭,就是在逆市之下,小米會拿出什麼成績。

昨天財報出來之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

1、小米第二季度總收入達452.36億元,同比增長68.3%;上半年總收入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這兩組數字,算是對上半年宏觀環境不穩、行業不景氣的有力回擊,可謂“來之不易”。

2、小米手機業務貢獻的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58.7%,但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卻由71.5%下降至67.4%;與此同時,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和互聯網服務收入合計,所占百分比由27.9提升至31.7%。這一系列數字意味著什麼呢?很簡單:在核心業務——手機——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小米公司的手機屬性其實在降低,互聯網特別是物聯網屬性在進一步強化。

之所以我覺得上述兩組數字很特別,是因為它們關系到小米從哪裡來、以及要到哪裡去。

小米IPO的時候,外界最關心的是未來的故事怎麼講,即上市之後小米的想象空間在哪裡。小米的過去不難理解。創立之初通過MIUI、米聊等軟件切入,進而推出手機,然後是小米生態鏈……經歷瞭從軟到硬、由點帶面的過程。但最核心的業務,一直都是手機(準確滴說是互聯網手機)。

正是憑借手機業務的強勢崛起,小米曾經創造瞭最快獨角獸估值紀錄,甚至是比TMD更早進入百億美金俱樂部的超級獨角獸。按照雷軍的風口理論,小米無論是創業的時機、還是切入市場的方式,都趕上瞭過去十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一個風口: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因此,小米也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僅有的三、四傢有可能在BAT壟斷之下實現彎道超車的科技公司。

但是,不是每一個風口都風調雨順,小米的成長也經歷瞭所有巨頭都經歷過的不順、甚至是絕境。2015、2016連續兩年手機銷售不達預期,直到2017年才借助理順內外部關系、重新步入良性增長。這段經歷也被雷軍稱為“開著飛機換發動機”。懸啊!

兩年的至暗時刻,其實也說明瞭兩個問題:1、手機是小米的根基性業務,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做好;2、基本面要保,增長面更要創新。

怎麼創新?一是全力開拓海外市場,把小米手機輸出到全世界,找到新的增長紅利;二是大力拓展小米生態鏈,佈局人工智能以及IoT。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小米海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的36.3%,達到164億元,同比增長151.7%。而根據第三方數據,今年1到4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23.7%。也就是說,小米在國內手機市場遭遇行業性瓶頸的情況下,又找到瞭新的增長點。東邊不亮西邊亮。

同時第二季度財報亦顯示,在小米各業務分部中,IoT及生活消費品的增長最為突出。2018年第二季度,該分部收入達103.79億元,同比增長104.3%。

既夯實瞭基本面,又釋放瞭新的增長源,是過去半年小米的主要走勢。而持續打造一個爆款業務(手機),最終進化成一個生態體系(IoT),則是過去八年小米的基本邏輯。

我之前在《巨頭的護城河》一文中提到,到目前為止中國最大的四傢交易型平臺(阿裡、京東、美團和小米),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先做出一個爆款業務,然後再延伸出新的業務對原有業務進行“加固”,最終形成護城河效應。如果說手機是小米的爆款業務,則路由器、電視、智能音箱以及生態鏈矩陣的出現就是對爆款業務的加固和捍衛,最終形成瞭IoT生態,即護城河。

過去八年,外界給小米貼上的標簽很多:互聯網公司、手機公司、電商平臺、新零售樣板……每個標簽都對,但也都不全面。從MIUI到手機再到生態鏈,如果我們回過頭去看,當然覺得是步步為營,但要是按照一傢創業公司的進化邏輯來看,則是順勢而為的結果。

去年采訪王川,他說2008年的時候雷軍就跟身邊的人說,一定要在2010年創業。“2008年太早,2012年又太晚。”同理,2012年做智能音箱就太早,但2018年做互聯網電視又太晚。總而言之,從手機到IoT,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非人造工程。

小米提生態鏈的時候,很多人以為就是滿足自身電商平臺的流量需求,增加SKU而已。但沒想到的是,它最終成瞭小米用AI鏈接IoT的結果。

自從兩年前人工智能在中國成為新的風口之後,從創業公司到巨頭瘋狂湧入,但即使強大如BAT,也缺少關鍵一環:規模足夠龐大的硬件生態。要麼是做一款單品(比如音箱),要麼聚焦技術研發(無人駕駛)。而小米的優勢在於,硬件數量足夠多、用戶數據足夠豐富的IoT生態。

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連接有IoT設備(不包含手機、筆記本電腦)的用戶約1.15億名,環比增長15%;擁有5臺以上IoT設備(不包含手機、筆記本電腦)的用戶近170萬名,環比增長19%。

講人工智能,必定繞不開場景落地,而場景落地的關鍵就是IoT;IoT的作用不是硬件,而是數據。在此次財報發佈前一周,小米官方宣佈,截至2018年7月底,小米AI智能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躍用戶超過3000萬人,累計喚醒次數超過50億次,僅7月喚醒次數就超過瞭10億次。這就是小米與其它巨頭在人工智能賽道的最大不同。

幾年以來,美股表現最好的兩傢科技公司,分別是蘋果和亞馬遜。前者剛剛突破萬億美金市值,後者即將突破這個點。按傳統的眼光看,這兩傢公司既是硬件制造商又是電商;但如果尋找它們最本質的相似點,其實是IoT:都在用自己的人工智能產品豐富IoT生態,渠道、用戶、數據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幾年前小米手機一炮而紅的時候,很多人以為這是雷軍彎道超車的秘密武器。今天來看,手機隻是小米彎道超車的起點,而非終點。小米的故事有多動聽,就在基於人工智能的IoT生態能做多大。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3/2935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