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5億到479億 小米的增長黑客邏輯是什麼

USB CONNECTOR

小米增長等式

約翰斯提出的“基本增長等式”(fundamental growth equation)中,將所有與增長相關的關鍵因素都在這個等式中有所體現,而這些因素相加共同驅動公司的增長。也就是說,這個等式就是核心增長杠桿的集合。

在香港路演期間,雷軍回應瞭小米公司定位的疑問,他表示小米是一傢全能型的公司,具體體現在它的鐵人三項上:互聯網、硬件和新零售,也就是說小米通過互聯網增強用戶體驗,同時為手機、硬件和電商帶來流量,進行變現,其主要利潤來自於互聯網。

(圖片來自小米招股說明書)

基於基本增長等式原理和小米的具體商業模式,試著給出小米的增長等式。

小米增長等式:

參與度×迭代速度×轉化率× 復購率× 客單價=收入增長

小米上市的鐘聲,總算在香港敲響瞭。

然而,小米上市首日遭遇破發。7月9日收市,小米的股價停在16.8,下跌1.18%。

小米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3月MIUI月活用戶已突破1.9億,2017年收入達1146.25億元。同時,根據IDC公佈的2018年Q1全球手機銷量情況,三星和蘋果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在前兩位,小米排名第四,僅次於華為。

IT桔子數據顯示,2010年小米估值2.5億美元,到現在市值約479億美元。

從8年前,13個人每人喝瞭一碗小米粥“幹革命”,到如今浩浩蕩蕩包含瞭員工、米粉、嘉賓等700餘人掛牌儀式,8年期間,小米是如何完成從0到1,再到N?

聚焦小米發展初期,在零營銷成本的條件下,通過MIUI(米柚)實現瞭爆發式增長,而這種增長方式稱得上“增長黑客”。

那這種增長小米是如何做到的?推動小米增長的杠桿又是什麼?這樣的增長模式是否有值得初創企業借鑒的地方?

小米的“啊哈時刻”:第一場發佈會

不宜過早展開增長攻勢,這是肖恩埃利斯所著的《增長黑客》提到的一個重要原則。

確實,2010年4月成立的小米,4個月後發佈瞭初代MIUI,一年多後發佈瞭小米手機一代。營銷投入也好,小米手機1的產量也好,在初期都遵循瞭小步快跑的“試水”宗旨。

而小米手機一代發佈之後,小米多個方面都展開瞭相對猛烈些的攻勢,這個節點中的MIUI,對小米來說至關重要。

從開創互聯網手機模式的玩法,到不斷擴大商業邊界,形成一個由智能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新零售等模塊構建的生態型公司,用戶是這萬裡長征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便是從MIUI開始的。

2010年4月,小米成立;

2010年8月,小米推出MIUI首個內測版;

2011年8月,小米手機一代正式發佈;

2013年1月,MIUI用戶突破1000萬;

2015年2月,MIUI全球激活用戶數量超過1億;

……

小米手機的第一場發佈會前,小米已經吸引瞭一大批“米粉”。在沒有硬件發佈前,通過MIUI便吸引50萬初始用戶。

2010年4月6日,MIUI開發組正式成立,同年8月16日的第一版MIUI以內測版的形式正式亮相。

初代MIUI發佈時,那時的Android主要精力還是在完善系統本身,因此也基本沒有考慮過中國人的本地化需求。所以在當時,做一款定制化的Android系統,易用、漂亮、更符合國人的需求,MIUI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

而初代的MIUI,即MIUI V1,是基於Android 2.3開發,具備一些基本的系統功能,同時首次創立瞭取消二級菜單的設定,除瞭文件夾設置、編輯模式、桌面略縮圖外,還創新鎖屏模式、通知欄開關和啟用瞭全新的Widget模式。

2011年年初,小米推出MIUI V2,該版本是基於初代進行瞭升級,該版本增加瞭很多桌面插件,但還有HTC Sense的影子。

2011年3月,MIUI V3面世。因為當時的安卓版本號為Android2.3,該版本還被稱為MIUI 2.3。這個版本的MIUI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

所有快速增長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無論它們的客戶是誰、商業模式如何、產品類型如何、處於哪個行業或是世界哪個地區,它們的產品都廣受喜愛。在用戶的眼中,它們打造的產品是“不可或缺”的。

創造一個不可或或缺的產品本身並不足以給公司帶來爆發式增長,但是這是公司實現迅速、持續增長的基本條件。

復盤小米的成長史,便能發現MIUI V3便是這樣的不可或缺。

相比之前沒有體系化,同時還有濃重的模仿HTC的痕跡,MIUI V3在美觀度、流暢性、功能性等方面大幅優化。有專業媒體在當時的測評中表示:“這一過程中,(MIUI V3)更是吸納瞭不少網友的意見,正因如此,MIUI V3不僅獲得瞭發燒友的一致好評,更完成瞭MIUI用戶的初始積累。”

也是在這款相對成形,初步具有小米自己風格的系統,首先應用在瞭小米手機一代中。2011年8月,MIUI V3被正式用在小米手機一代中,從而小米“軟件+硬件”形式產生。

《增長黑客》中,提出一個“啊哈時刻”的概念。

“啊哈時刻”就是產品使用戶眼前一亮的時刻,是用戶真正發現產品核心價值——產品為何存在、他們為何需要它,以及他們能從中得到什麼——的時刻。換句話說,就在這個時候,用戶認識到這個產品對他們來說為什麼不可或缺。正是這個時刻下的體驗使早期用戶轉變成產品的超級用戶和宣傳大使。

雷軍曾在《參與感》一書的序言中表示:“可能大傢有一種誤解,說小米手機是善於營銷才做到今天。實際上,小米手機第一次發佈會是在2011年8月16日,是在MIUI發佈瞭一年之後,而那個時候MIUI已經有50萬用戶瞭,那期間小米沒有做過任何營銷活動。”

小米的體驗早期用戶並非是通過小米手機產生的,通過MIUI從初代到V3之間不斷小步快跑快的“快速迭代”理念和行動,和加強和初始用戶的溝通和參與感中,迎來瞭“啊哈時刻”。

小米增長黑客中的兩顆“北極星”

雷軍曾對內部提出瞭“專註、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七字訣。專註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快,是行動準則;而口碑,則是整個互聯網思維的核心。

從成立開始,小米憑借兩個較為關鍵的增長杠桿迭代速度和參與感,用瞭一年時間,迎來瞭他的“啊哈時刻”。這兩個增長杠桿,其實是雷軍七字訣中的快和口碑。

復盤後發現,對於雷軍的這七字訣,小米一直將他們作為“北極星”一樣,沿用至今。在小米商業模式的“鐵人三項”中,參與感和迭代速度對應的是互聯網模塊的增長杠桿。

1.快速迭代

MIUI是經典的迭代開發產品,為瞭讓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方式繼續下去,才有瞭如今大眾較為熟悉的三個版本:體驗版、開發版和穩定版。

(圖片來自網絡)

從圖中總結便能瞭解到,這三個不同的版本,其更新周期和體驗權限是完全不同的。體驗版每天更新一版,用於內部的使用;開發版每周一版,周五打包放到論壇開放,面向發燒友;穩定版的更新時間則不確定,一般作為小米手機出場的默認系統。

而這三個版本的出現,便是因為小米從開始便具備的基因之一: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2010年8月,成立4個月的小米推出瞭初代MIUI。小米找來100個發燒友,體驗MIUI V1,讓他們深度吐槽,然後根據他們的反饋和建議進行調整。

小米最初的標簽便是“發燒”。

而MIUI最初面向的便是發燒友用戶。這類用戶大多屬於資深玩傢,對渴望新功能,對bug容忍度高,所以快速試錯、每周升級對所有用戶都非常適合。之後也一直沿用這種讓發燒用戶吐槽參與,來發現問題並快速迭代改進的方式。每周的升級,也逐漸變成“橙色星期五”。

但當用戶規模已經是2億左右時,對全部用戶實行這樣的方式顯然是不再適合的,同時功能也需要做更多的權衡。

於是,便有瞭不同針對人群的體驗版、開發版和穩定版。

如此高頻度的產品迭代,支撐靈感的需求來自哪裡呢?小米主要通過三個渠道獲取用戶反饋信息,然後最對問題進行分類和處理、解決問題、產生需求,實現版本迭代。

那每天一個內部版本,一周一個供發燒友拍磚的版本,這樣的頻度是否適合其他企業呢?

小米聯合創始人洪鋒曾表示,迭代不是越快越好,而是需要一個恰當的頻度,這個頻度到底怎麼合適,要根據自己的用戶特點來判斷。比如說,你的版本一推出就是面對100%的用戶,那可能每周更新的頻度就不合適。

2.參與感與口碑

“如何搞定第一個100萬用戶?”

這句話是《參與感》第一章的第一句話。作者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選擇將它作為開篇來介紹小米的營銷之道,也並不是偶然。

“從MIUI來說,迭代最重要的目的是很近地貼近用戶,讓用戶有參與感。如果有更好的手段和用戶融為一體,我也會去選擇其他手段。”同為創始人的洪鋒也曾表示,小米的快速迭代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那小米是如何搞定第一個100萬用戶?他們選擇從先搞定第一個100位用戶開始。

初代的MIUI發佈後,找瞭100個發燒友作為內測用戶,將手機都刷成MIUI系統,深度使用、全方位吐槽、提各種意見建議。而後,小米也異常珍惜這100個發燒友,還拍攝瞭微電影《100個夢想的贊助商》向他們表示感謝和致敬。

同時,這100個夢想贊助商,還經常出現在小米手機發佈會現場的前排,或者其他小米的重要場合。

《參與感》中,還提到和用戶做朋友這項小米的用戶關系指導思想。而這個觀念的轉變,是基於如今不再是單純賣產品的時代,更多是在賣參與感。互聯網思維核心是口碑為王,口碑的本質是用戶思維,就是讓用戶有參與感。

小米在成立初期能攢下50萬的粉絲,參與感和快速迭代這兩種方法手段,是缺一不可的。通過“快速迭代”的方法和切入口,讓小米初期的100個參與者加入吐槽行列,從產品角度來說找到瞭調整和完善的方向,另一方面來說,又將他們作為種子用戶,通過口碑和互聯網逐漸擴大范圍,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小米中。

用增長黑客邏輯提升商業效率

經歷瞭兩個月的磨難後,小米終於成功上市。而這條一波三折的上市路,和小米本身的發展經歷相似。

互聯網實驗室發佈的數據顯示,在經歷瞭快速崛起期後,2015年下半年開始,小米手機銷量接連下滑。2016年銷量更是出現大幅萎縮,跌幅接近30%,隻完成其1億部銷售目標的二分之一。而同期以線下模式為主的OPPO、vivo增長迅猛。

(圖表來自互聯網實驗室)

根據上圖數據顯示,小米手機從2015年下半年進入低谷期後,經過快速戰略調整和加強核心能力,2017年實現逆勢增長。而這裡小米是如何做到的?

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的序言中,雷軍將小米模式的本質總結為兩個字:效率。用雷軍自己話來解釋,便是通過減少整體系統成本,來提高商業效率,憑借這點,小米實現瞭逆勢增長。

而這,其實與增長黑客的邏輯一致。

1.硬件的高性價比

4月25日,在武漢大學舉行的小米6x發佈會上,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發佈瞭一個重要的數字:5%。需要強調並註意的是,這5%僅僅指的是硬件板塊業務的凈利潤。

據中國企業傢雜志報道,目前智能手機整體利潤率還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蘋果達35%,三星15%左右,國產手機平均凈利率大約為10%。

而小米的5%,則體現瞭它的薄利多銷策略。

市面上主流售價200元的移動電源產品做到69元;至少四五千的空氣凈化器隻售699元;米傢壓力IH電飯煲也做到瞭同品類、同技術產品中最便宜的。

而成本和質量之間,實際存在許多矛盾。

2017年,雷軍在耶魯北京中心舉辦的領袖論壇上,也提出瞭這矛盾:“商業效率低下的時候,為瞭把產品價錢做便宜就一定得砍成本,把成本砍到底的時候就成瞭山寨,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

小米是解決這個問題,隻用瞭一招:提升產品效率。

綜合公開信息,華為、三星、魅族等手機品牌選擇的是“機海戰略”。機海戰略,指的是直接做出數十款甚至上百款產品去覆蓋市場,讓消費者或經銷商挑選,其中總有一款適合經銷商的爆款,總有一款適合用戶的手機。其邏輯是通過試錯找出最合適市場的產品。

而最多隻有5%凈利潤的小米,選擇這樣的方式顯然不合適。

為瞭效率,小米選擇瞭精準打擊。

小米將“精準”進行瞭詳細地拆分,主要包括瞭:用戶群、對用戶群需求和人性的把握、功能設定、直指產業級痛點、品質把握等。

《小米生態鏈筆記》一書中,提到瞭小米定義產品時的幾條原則:滿足80%用戶的80%需求,在保持合理性的同時盡量極簡,大眾產品高質化。

2.賣東西更需要效率

除瞭產品成本通過戰略進行壓縮外,小米還選擇通過減少每個環節和渠道的成本,來提升商業效率。

一般而言,傳統零售線下總體的運營效率偏低,其費用率大致在20%至30%間,線上的運營效率相對會高很多,其費用率能控制在10%以內。

IDC指出,小米新零售轉型幫助其手機業務實現恢復增長。

在小米的新零售版圖中,包含瞭線上線下的小米商城、全網電商、小米之傢、有品商城。小米直營體驗店既推動瞭手機線下銷量,更多的提升瞭小米的品牌體驗。通過全渠道零售轉型,小米產品覆蓋更多用戶群體。而通過降低線上線下的運營沖突,提高手機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管理能力,小米的運營效率進一步提升,產品出貨與銷量得以鞏固。

小米的新零售如何佈局提升效率?

eNews曾總結瞭小米新零售的佈局和玩法。線上的小米有品(已推出線下實體門店)、小米商城及線下的小米之傢(不包括天貓、京東等第三方平臺),三者實際上形成瞭一個倒金字塔結構,最外層的是小米有品,sku大概在8000-10000個;中間是小米商城,sku大概在2000個;最底下的是小米之傢,sku大概是幾百個(多數是300多)。

同時,小米采用的策略是三級過濾,有品上銷量好的過濾到小米商城,小米商城上銷量好的過濾到線下的小米之傢,如此,等商品到達小米之傢時,實際上是經過瞭雙重的爆款驗證。

可以用雷軍的話來通俗地解釋,“這就是為什麼我做硬件研發,我還必須要做零售。比如說一般的手機就得翻兩倍、三倍賣,大傢才能掙到錢。手機行業基本上是材料成本乘三倍。怎麼把它壓縮掉?假如我做瞭手機,我開瞭一個網站,你們要買手機,對我來說成本就是運費,我原則上隻要付運費就搞定瞭。”

被稱為小米“鐵人三項”的硬件、新零售、互聯網,能促成小米的快速增長嗎,也不單單是一個累加的過程。

通過該圖中展現的系統,可以從小米模式旋風圖中瞭解小米的運作模式。

小米手機、電視、路由器、生態鏈、AI音箱等硬件業務,實際上都與小米的互聯網和新零售模塊休戚相關。

這也是為什麼,IPO期間,雷軍被質問小米是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時,一直在強調自己的互聯網基因。

3.小米增長邏輯導圖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710/285689.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何小鵬回應:$1億買小米股票 雷軍不知情

USB CONNECTOR

好朋友就是用來幫忙的,這對於雷軍來說是件重要的事。7月10日,他的一位好朋友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就對騰訊《一線》表示,已經用自己的資金通過二級市場買入瞭小米集團(1810.HK)總額1個億美金的股份。

何小鵬對騰訊《一線》回憶稱,買入價格都低於17港元,大多數是昨天(7月9日)買入的,“昨天8000萬美金,今天2000萬美金。”

對於自己下單買入小米的事情,何小鵬對騰訊《一線》表示,下單前並未於雷軍做任何溝通,下單後,自己告訴瞭小米的某位員工,後者轉述給瞭雷軍。雷軍還特意對何小鵬表示瞭謝意。

用何小鵬的話來說,買入小米,除瞭和雷軍是好友關系,彼此在需要的時候互相幫忙外,主要還是因為看好小米的未來。

與此同時,何小鵬也表示自己將會長期持有小米股票,“至少會持有半年以上”。

實際上,在此之前,也有不少雷軍的朋友在國際配售的時候就下單瞭,包括高瓴資本的張磊等。

何小鵬對騰訊《一線》表示,自己並未在國際配售的時候下單,是因為當時小米國際配售太火,不容易買到,更不想直接找雷軍要份額。當然,何小鵬也表示,若是找的話,雷軍也一定會給,但是作為朋友,應該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再出現。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小鵬汽車正在市場尋求新一輪大概7億美元左右的融資。對於為何這個時候用1億美金買入小米,而不是直接投入旗下的小鵬汽車,何小鵬對騰訊《一線》表示,這一輪融資自己依舊會持續投資,未來還會在小鵬汽車投入更多的錢,遠超過買入小米的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月,小鵬汽車在香港宣佈完成22億元B輪融資,由阿裡、富士康、IDG資本聯合領投。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710/285665.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榮耀線下合作門店破萬傢 發佈新零售3.0戰略

USB CONNECTOR

榮耀近日發佈IoT生態和新零售3.0戰略。榮耀總裁趙明稱,將基於華為HiLink協議建立新零售平臺,為合作夥伴提供一條龍服務:貨源、庫存、選品、引流、體驗等。

作為互聯網手機起傢的榮耀,起初的渠道重心也在線上。線下渠道崛起後,與小米主要依靠自建小米之傢不同的是,榮耀開始通過輕資產的方式切入。趙明透露,目前榮耀線下渠道團隊總人數不足60人,但做到瞭中國線下市場份額占比7.3%,線上線下渠道銷量占比為1:1,是國內渠道佈局最為均衡的品牌。截至2018年6月底,榮耀線下體驗店累計建成666傢,同比增長260%;建成榮耀專區專櫃8000傢,同比增長200%;榮耀線下合作夥伴門店也已經突破萬傢。

“零售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樣性,很多現有的單純零售體系很難支撐這樣一個轉變,比如說從專業商圈到綜合商圈,從手機到智能設備,從線上如何為線下引流,今天已經是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時代,從顧客經營到用戶經營,對於任何一個實體店的零售業者來講,試錯的成本都極其高昂。”趙明說,“我們希望能用我們的能力給零售行業帶來一個改變,為我們的生態夥伴和線下夥伴,帶來新的O2O能力,讓他們也可以擁抱新零售,讓新零售不要成為個別公司的專利。”

在原有的輕資產模式基礎上,榮耀發佈瞭IoT生態和新零售3.0戰略。趙明介紹稱,榮耀將基於華為HIiLink協議建立新零售平臺,聚焦連接和核心產品,榮耀將提供一條龍服務:貨源、庫存、選品、引流、體驗等,和合作夥伴共同成長。

具體而言,新零售3.0戰略包括共享、共贏、共創三個核心理念。

趙明認為,目前除瞭手機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入口,比如平板、穿戴、電視、音箱、車等等。未來將會是海量的IoT產品,不可能有任何一傢企業能提供完備的解決方案,一定需要整個行業的合作。因此,榮耀將基於Hilink體系進行選品,同時保留合作品牌,與品牌共生。

共贏則可以降低試錯的成本。趙明介紹,在新零售3.0戰略之下,零售商的店面和運營人員,以及合作夥伴IoT產品,榮耀的O2O平臺,將共同合作為消費者服務。實現O2O平臺引流、動態庫存管理,最終實現多方互利。

共創則是打造屬於年輕生活方式的潮流生活。“當你走到各個地方的時候,你將擁有完整一致的體驗。你可以看到榮耀未來的生態的店面有獨特的風格,各種潮流、酷玩的年輕生活方式,還有各種多樣化的場景開發,形成一個完整的榮耀潮生活。”

“什麼事情都自己做是沒有出路的。從整個行業用戶的需求來講,已經是極其多樣性,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全能的選手,比如說線上和線下都特別強,而且即使你能夠把整個中國覆蓋瞭,還有全世界。”趙明說。而對於今年正大力推進國際化的榮耀來說,IoT生態和新零售3.0戰略也將為海外市場的渠道建設提供助力。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703/284623.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一波三折終上市 深扒小米這8年的“生意經”

USB CONNECTOR

2010年4月6日,北京。

初春料峭的時節,北方的空氣中依然裹著許許寒意,即將畢業的年輕人們,懷揣著滿腔的夢想,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和中關村的那些精英打交道。同一時間,在扼守中關村東大門的銀谷大廈裡,已經40歲的「中關村老人」雷軍抬起手,和另外6名聯合創始人幹瞭一碗小米粥。

這時的小米,包括前臺在內隻有14個人。

這一年裡,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長達6個月的世博會,讓全中國的目光都投向瞭上海。

很多人不願承認,卻都逐漸習慣瞭一個事實:這個古老國傢裡經濟與科技的風向標,開始從首都北京向南方轉移。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武漢、成都……一個個城市,在互聯網風潮的大勢中,成為瞭時代的寵兒。

8年後,小米在香港宣佈上市,過程一波三折。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小米連續發生瞭1000-2000億美元樂觀估值被否定、因證監會84問被迫撤回CDR申請、IPO路演上關於「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的抱怨等多起事件,表面上媒體和公眾為瞭「小米這8年究竟值多少錢」而吵得不可開交,而這一切爭論的背後,都反映出一個疑問:

如今小米所遭遇的最大問題,是它的商業模式能否被公眾認可。

換句話說,雷軍在8年前為小米選擇的那條路,是否正確?未來又將走向哪裡?

性價比,石破天驚的1999

離職金山隱居三年後,雷軍重新出山。在規劃小米方向的時候,他分別向兩個人學習。第一個,就是自己的偶像喬佈斯。

1997年,接近破產的蘋果請回瞭昔日的老幫主喬佈斯。喬佈斯一回到蘋果,就舉行瞭一次產品評估大會,一口氣砍掉瞭70%的產品線。喬佈斯一再強調「決定做什麼和決定不做什麼一樣重要」,為此他毫不留情的批評團隊:版本繁多又編號復雜的麥金塔計算機,就是十足的垃圾產品。這麼多的產品與版本,你們究竟向用戶推薦哪一個?

隨後,蘋果高度集中研發瞭4款產品,最終誕生出瞭改變世界的iPhone。

雷軍非常認同喬佈斯的理論。他拋棄瞭市場上成熟的「機海」戰術,試圖用專註且極致的產品征服用戶,這也使得小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太多的產品線,讓團隊有充足的時間來圍繞著一款手機做文章。

2011年9月5日,小米手機正式開放網絡預訂,34個小時預訂瞭30萬部。

毫無疑問,小米第一代手機的問世,形成瞭爆炸性的口碑效應。可是,當大傢把巴掌都拍紅瞭之後,卻尷尬的發現:小米手機這麼好,可為什麼總是缺貨買不到呢?

對此,雷軍曾經有一個很自豪的解釋:前10萬臺手機下訂隻用瞭半個小時。之後,我們提醒客戶,兩個月之後才能發貨,還需要嗎?之後的10個小時又有10萬訂貨,然後我們說12月份才能給你,還要嗎?後面的10個小時,又有10萬訂貨。

這段話或許有些繞,那麼我們可以翻開小米的IPO招股書,裡面有更清晰的註釋。一方面,用搶購的方式來保持品牌熱度,制造互聯網上的營銷話題;另一方面,則是小米「輕資產」零庫存模式的延續,不需要大量備貨,沒有庫存壓力。

電子產業有一個著名的「摩爾定律」,指的是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基於這一定律,人們發現瞭「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倍」的市場規律。

小米很聰明的利用瞭摩爾定律,讓新款手機采用最高端的元器件,隻賣1999元打響名聲。因為電子產品市場行情變化很快,每個季度元器件都會降價,成本就逐漸降下來瞭;而小米銷量一旦增大,采購價格也會降低,成本也隨之降低。由此,因「饑餓營銷」而聞名的小米獲得瞭雙重的成本下降,自然就能把低價策略的損失彌補回來瞭。

雙管齊下的結果,是小米能夠把其他廠商的渠道成本全部砍掉,省去高額的營銷費用與備貨壓力,獲得用戶最直接最明確的需求。一旦產品的反饋不佳,就能果斷停止後續生產,避免遭受嚴重的損失。基於種種原因,小米把手機價格做到瞭1999元,幫助它橫掃群雄一戰成名,卻也在日後將其綁在瞭性價比的戰車上,一路狂奔,難以回頭。

參與感,用戶增長的教科書

前面提過,雷軍有兩個學習對象。除瞭喬佈斯之外,他另一個學習的對象,則是馬化騰。

免費並不意味著不賺錢,QQ是每個人都要用的入口,雖然免費使用,可騰訊卻成瞭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在被人質疑「小米手機不靠硬件賺錢,那麼究竟怎麼贏利?」的時候,雷軍回應道「10年前騰訊怎麼賺錢,今天我們就怎麼賺錢」。

然而,證監會似乎不這樣認為。

6月19日,在接受瞭小米提交的CDR(中國存托憑證)招股書後近三天,中國證監會就發佈瞭《小米集團共發行存托憑證申請文件反饋意見》。在這份文件之中,一貫被網民散客認為「不幹事、泥菩薩」的證監會火力全開,提出瞭足足84條疑問,並要求小米在30日之內對這84條疑問做出書面回應。

這份《反饋意見》,被普遍認為是小米延遲CDR上市的主要原因。而在被媒體稱之為「條條誅心」的84問中,最有殺傷力的是第81問。

81、公司是一傢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報告期內,互聯網服務業務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9.6%和8.6%,主要來自於廣告推廣和移動遊戲業務。報告期內公司來自智能手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537.15億元、487.64億元和805.64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40%、71.26%和70.28%。請發行人結合公司主要產品、業務實質、收入占比、利潤來源等,說明公司現階段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準確。

隨著證監會的這個疑問,關於「小米究竟是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的討論再度甚囂塵上。雖然如今屢遭詬病,但是所有人都承認:對用戶心理的把控,小米從來都是第一流的。

小米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黎萬強,曾經寫過一本《參與感》,一度被無數互聯網從業者奉為聖經。而在香港IPO路演期間,雷軍也一再對外界強調: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不應該用傳統制造業的估值來衡量。

平心而論,小米確實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吸納用戶,完成快速獲客的。無論是最初先做MIUI後做手機的節奏安排,還是米粉們在論壇新媒體渠道的傳播,都讓小米的品牌形象快速在互聯網上傳播開來。

MIUI是基於安卓深度定制的系統,也可能是米粉們最驕傲的產品。它集中瞭高度本土化的定制功能,多方位的滿足瞭用戶的需求。與此同時,更是讓用戶加入到瞭MIUI的開發與反饋,參與感獲得瞭極大的滿足。

相比起廣受好評的MIUI,米聊的命運顯得有些悲劇。還未成長的米聊固然占據瞭兩個月的先發時間,卻遇到瞭全線壓上並依托瞭QQ關系鏈的微信,最終敗下陣來。

與微信競爭,開發米聊產品,是小米最接近互聯網模式的時刻。

在涉入通訊社交領域失敗後,小米手上隻剩下一張牌瞭,那就是MIUI。自2016年後,小米不斷在MIUI中加入廣告,除瞭平時推送的信息提示外,還覆蓋瞭日歷、天氣、時鐘等多個系統應用,而這一系列的加廣告行為也屢遭詬病,甚至被許多鐵桿米粉們稱之為ADUI。

關於「小米為什麼要冒著被罵的風險,依舊給MIUI系統加廣告」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雖然小米采用瞭互聯網方式來給用戶營造參與感,實現瞭用戶的廣泛參與,但是這些最終轉化成瞭手機的銷量,並不能從互聯網維度產生直接收益。小米要努力從單純的硬件制造廠商轉向互聯網公司,實現以「輕資產、高估值」的IPO上市,就必須向大眾乃至資方證明一件事:小米有能夠依靠互聯網模式賺錢的能力,廣大的米粉們願意為MIUI中的廣告買單。

從沖擊高端市場,到生態鏈的小米雜貨鋪

但小米依靠互聯網模式賺錢的能力遠不止於此。上面也提到,關於小米招股說明書已經告知瞭具體業務構成:智能手機業務、智能硬件業務以及IoT業務。

基於這些公開業務的增長預期估值,小米是否會再衍生出新的業務機會?這得考驗投資者對小米定位為消費升級新制造業、平臺企業、生態企業的業務洞察能力。

2013年底小米決定利用用戶紅利,成立智能硬件生態鏈事業部。2017年,智能硬件生態鏈企業銷售額超過200億元,重組瞭現有智能硬件生態鏈的產業比例。

而這類大產業的佈局,常規來講主要有兩種方式:

(1)調兵遣將,挖掘各領域優秀人才,同時加強內部人才的培養。

(2)外部並購,在資金充裕的前提下,直接買斷。

但最終小米選擇瞭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利用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積累的用戶資源、渠道、資金,選擇與外部優秀企業的資源置換,共享收益。這既不需要消耗大量資金采取並購的方式,也無需耗費大量時間在產業鏈領域的內部人才培養。截止今日,小米在智能硬件生態鏈領域投資90多傢企業。

「未來會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隻要有用戶,就能衍生更多產業和服務賺更多的錢。」發明瞭小米商業模式的雷軍,成功顛覆瞭世界,可世界上不會隻有他一個聰明人。

2015年的賈躍亭,比小米更加激進且瘋狂。通過不斷生造「生態化反」等不明覺厲的概念詞匯,樂視一再拉高股價獲得資金,再推出一系列的高性價比手機和電視產品,瘋狂的搶占市場,期望依靠「賣會員、賣服務、賣軟件」的方式來賺錢。

2017年,樂視轟然倒下,給瞭小米最大的警鐘。

此時此刻,高價低配的國際大牌與質量混亂的山寨手機,都被收割幹凈瞭。如今小米要面對的對手,是更加財大氣粗的華為、OPPO、VIVO。無論是榮耀還是一加,都采用互聯網營銷的方式,與小米貼身肉搏,刀刀見血。小米Note系列幾次沖擊高端都宣告失敗,讓品牌形象產生瞭不小的危機。米聊已經失敗瞭,MIUI也不復當年風光,一旦手機銷量下滑,對小米的打擊會非常巨大。

2015年,小米沒有完成8000萬臺的預期銷量,2016年,小米手機中國銷量下降36%。

面對著眾多的質疑和猜測,雷軍提出瞭Costco模式,小米開始向著智能傢居生態化的「雜貨鋪」模式轉型,並通過紅米系列和海外印度市場的開拓,撐起瞭銷量數字的重新上揚。

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逆勢上升,增幅高達96.6%。雷軍驕傲的說,我們是唯一一傢銷量下滑又重新崛起的手機廠商。

雷軍的這個策略非常精彩,挽救瞭小米在2015年陷入的頹勢,重新穩定瞭軍心。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它也等於再次否定瞭互聯網業務的重心,跑回瞭硬件沖銷量的軌道上來,扼殺瞭小米用軟件扭轉局勢的期望。

此時的小米用戶,與其說是米粉,不如說是「性價比粉」。

用戶的這8年

2007年離開金山後,雷軍有一個疑惑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創辦瞭16年的金山,匯聚瞭一群當時最聰明的工程師,卻整整花瞭8年的時間才完成上市?百度從成立到上市,隻用瞭5年時間。而且金山6.261億港幣的市值與當時百度的39.82億美元相比,更是天壤之別。

這個問題,影響到瞭10年後小米的未來。

一直以來,很多媒體和公關都在宣揚雷軍平易近人的親和一面,仿佛他就隻是個喜歡科技的靦腆大男孩,逛B站、看鬼畜、偶爾在微博上說一句「唉」也能引起知乎上千條的回答。這樣的形象塑造無疑很成功,幫助他圈瞭很多粉絲,博得瞭宅圈年輕人的好感。

實際上,雷軍在企業內部當管理者的時候,是相當獨斷專行的。

一代的小米手機,在隻賣1999元的前提下,擁有全球首發雙核1.5G、1G內存、800萬像素、1900毫安電池等等豪華配置。對於這個石破天驚的價格,小米內部不乏強烈的反對聲音,卻都被擁有武俠情節的雷軍駁回瞭:產品一出就要秒殺對手,這樣才有意義!從來沒有人看到小李飛刀是怎麼飛出去的, 因為見到的人都死瞭!

作為典型的「手機依賴癥」用戶,現在95後00後等互聯網移動端的年輕群體們,早已習慣瞭各大電商平臺上999、1999價位的國產手機。小米、榮耀、360、努比亞、魅族等互聯網品牌打起「性價比大戰」,一個比一個狠。可能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習以為常的「低價高配」景象,在8年前乃是不折不扣的天方夜譚。

1999元,在那個年代,大概也隻能買個國產山寨機,或者國際大牌中那些「滑屏都卡」的低端貨。

1999元想要買旗艦手機?別鬧瞭,水貨翻新機你都買不到!

然而,小米做到瞭。

小米的出現,確實讓「每個人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這一句話成為瞭現實,讓許多買不起高價手機的人享受到瞭移動互聯網的便利。而從另一方面看,小米的市場爆發,其實是抓住瞭中國龐大人口紅利基礎上智能手機市場升級換代的時間窗口。

那些「性價比粉」們本身對小米的互聯網業務並沒有依賴感,而且一旦遇到更有性價比的廠商,會毫不猶豫的轉投他人。

生存之道

6月24日,央行宣佈降低0.5個百分點的準備金率,釋放瞭7000億的資金。

所有人都在盯著中國市場的資金流通率,無論跌破2900的股市,還是宏觀調控的樓市,都需要吸納足夠的現金。選擇在這個時間段IPO的小米,無疑要冒著巨大的風險。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小米接下來將要面對的,可能是一場更大的風暴。

首先,是研發。沒有掌握上遊核心技術,使得小米的硬件制造設計能力並不突出。2017年,小米營銷費用高達52.3億,占整體開支的4.6%,而產品研發費用僅為31.5億,占整體開支的2.7%。

就在這個月裡,華為發佈瞭很嚇人的GPU Turbo技術,號稱圖形處理效率提升60%。VIVO與OPPO也輪流發佈瞭屏占比更高的NEX與FINDX系列,都在向著4000元檔次的高端價位沖擊。反觀正在世界杯期間播廣告的小米8,無論外觀還是性能,似乎都缺乏足夠創新的差異化技術。

其次,是轉型。小米近幾年來一直在轉型,但是每一次的轉型,都有些「順勢而為」的味道。米聊全線失守,才在軟件上試圖發力;手機銷量遇到瓶頸,才去開拓海外市場;線下渠道乏力,才去擴展生態鏈智能傢居。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固然不錯,卻也少瞭幾分主動權在手的感覺。

談到海外市場,我們可謂是感慨頗多。對於中國移動設備和移動互聯網企業而言,印度的吸引力顯而易見。全球范圍內,再沒有另外一個國傢的人口紅利可以和印度相比。小米就像是站在風口的豬,抓住瞭印度互聯網的紅利期,通過結合國內成功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經驗,因地制宜,推出瞭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運營策略,有效助推瞭小米手機在印度的銷量攀升。加上極高的性價比,也恰恰符合瞭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特點,讓並不富裕的人都能體會到科技產品的樂趣。

但是,小米的商業模式並非是秘密,當印度本土出現瞭性價比更高的挑戰者後,出貨量最大的紅米千元機系列,又將如何應對?嘗試沖擊高端市場,提高品牌的護城河,就很可能會重蹈國內小米Note系列的覆轍。到瞭那時,小米還將去哪裡尋找下一個銷量爆發的增長點呢?

其實,探究小米究竟值多少錢,意義並不大。

無論是1000億美元,還是550億美元,都隻是IPO的最初價碼而已。如果小米能用每一次的財報說服市場,讓人們認可其互聯網模式的盈利能力,股價持續上漲是遲早的事情。

小米作為新經濟的優秀企業,核心團隊的商業洞見、經營理念以及營銷策略都值得當下眾多互聯網企業的借鑒和學習,這也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豪客互聯作為一傢創新型生態移動互聯網公司,核心價值也同樣在於用戶資產價值的提升,所以未來也將更加努力,期待通過資本化運作,全面體現公司價值!

縱觀8年時間,雷軍種下瞭一顆小米,如今已收獲瞭一大片的參天巨木。

我們不去思考它的成長過程,非要去探究這些林子全部伐瞭能賣多少銀子,是否有些太煞風景瞭呢?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701/284349.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小米認購表現平淡 李嘉誠基金會逾2億認購

USB CONNECTOR

據港媒報道,融資規模為近兩年最大的小米集團(01810),確認獲長和(00001)創辦人兼資深顧問李嘉誠斥資逾2億港元認購,隻不過首日招股撞正遇港股大跌,市場反應平靜。券商猜測或與港股勢弱、小米上市前傳出負面消息及拆息抽升有關。

另綜合多間券商數據顯示,小米首日隻獲得45.52億港元孖展(保證金)認購,在港公開發售融資額23.98億港元,相當於超購僅約0.9倍,這也是自去年9月新經濟新股熱潮開展以來,首日招股反應最冷淡的一支。小米首日孖展額(保證金)遠低於閱文集團(00772)單日錄得近千億港元的紀錄,也及不上雷蛇(01337)受閱文凍資影響下,仍然錄得的200億港元孖展額(保證金)。

李嘉誠基金會認購2.34億港元

此外,對於日前傳出長和系創辦人兼資深顧問李嘉誠以私人名義認購小米,長和(00001)聯席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昨證實,李嘉誠是透過基金會斥資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投資小米。

估值過高或為主因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認為,散戶投資者對小米招股反應冷淡,主要仍是顧慮其估值過高問題。他個人認為,小米主業仍是一傢售賣硬件產品的公司,互聯網業務未見明顯盈利,即使有知名人士入股,也未能說服散戶入場。

問及為何專業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的看法,存在如此大分歧。溫傑認為,專業投資者及大戶,如李嘉誠等,相信看的是長線投資,以年計算,而且他們大多抱著投資獨角獸的心態,入股多隻新經濟股份,隻要有一隻成功跑出便可。對於散戶來說,更多的是短線投機,所以考慮不同。

多位證券業人士均表示,由於近期息口上升,港股走勢反覆偏淡,若散戶有興趣認購小米,建議以現金認購。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以現金認購,可減少孖展(保證金)息高的風險。

昨日多傢銀行陸續推出優惠,加入搶“米客”一戰,其中中銀以二點二厘孖展(保證金)息跑贏行傢及證券行。證券行方面,則以國泰君安的二點四五厘為最低。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626/283637.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小米股價偏高 雷軍:力爭通過物聯網實現增長

USB CONNECTOR

小米將於7月9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融資額最多達480億港元,將成為2018年截至目前最大規模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小米CEO雷軍在6月2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避免依賴智能手機,力爭通過物聯網實現增長。

雷軍23日強調,小米是把硬件、互聯網、電商結合起來的新型公司,增長性很大。

香港媒體報道稱,小米的市盈率達到39-51倍,明顯高於蘋果的16倍。有觀點指出,小米營業收入的7成來自智能手機業務,與蘋果相比,設想的發行價偏高。雷軍則認為小米的業務廣泛,這樣的企業市場上幾乎沒有,市盈率不能和其他硬件或互聯網企業相比。

小米正在開拓智能手機以外的盈利來源。原因在於,中國智能手機市場2017年的出貨量同比降低,難以指望較高增長。小米相繼開發出能用智能手機操作的電飯鍋、空氣凈化器、吸塵器等生活傢電,試圖吸引忠實粉絲。

通過IPO籌集的資金的3成將投向物聯網和人工智能(AI)相關領域。雷軍提出目標稱,幾年後要把物聯網相關業務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從目前的2成左右提高至4-5成。

小米2010年創建,通過低價格、高性能智能手機快速增長。由於供應鏈不完善和人才不足等問題,小米業績一度陷入低迷。但2017年營業收入快速復蘇,同比增長67%,達到1146億元。

美國調查公司IDC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1-3月智能手機出貨量來看,小米僅次於三星電子、蘋果和華為技術,排在全球第4位。在全球74個國傢和地區拓展業務,在印度和歐洲也備受歡迎。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香港股價指數21日創年初以來新低,股票市場的環境不佳。小米當初曾希望也在中國大陸上市,但已決定延期。自香港交易所4月放寬上市規則以來,小米將是首個大型IPO。本次小米的港股上市將成為其他“獨角獸”企業能否不斷上市的試金石。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625/283554.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小米上市後首份財報:二季度營收452億元

USB CONNECTOR

小米集團發佈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小米集團實現營收452.35億元,同比增加68.3%,實現經調整凈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加25.1%。

其中,智能手機業務實現收入305.01億元,同比增長71.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03.79億元,同比增長18.9%,互聯網服務收入39.58億元,同比增長8.8%。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售出約3200萬部智能手機,而2017年第二季度售出約2220萬部。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2.3元,而2017年第二季度為每部人民幣863.8元。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億人增加41.7%至2018年6月的2.07億人。

按地域劃分,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實現收入288.23億元,占總收入的63.7%,在全球其他地區實現收入164.12億元,占總收入的36.3%。

以下為小米各業務收入詳情:

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92億元增加58.7%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305億元,是由於銷量及平均售價大幅提升。

2018年第二季度,我們售出約3200萬部智能手機,而2017年第二季度售出約2220萬部。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2.3元,而2017年第二季度為每部人民幣863.8元。平均售價上升主要是由於我們的小米MIX 2S及小米8等中高端型號於中國市場的強勁銷量所致,符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消費者喜好的轉變。第二季度加大推廣力度以及4月米粉節與6月6.18年中大促等主要促銷活動進一步提升瞭我們的品牌知名度及銷售表現。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51億元增加104.3%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04億元,主要是由於現有產品的強勁銷售增長,尤其是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等主要IoT產品的銷售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6.90億元增加147.2%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1.78億元。

互聯網服務

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24億元增加63.6%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0億元,主要是由於廣告收入增加。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億人增加41.7%至2018年6月的2.07億人。平均每用戶互聯網服務收入(按截至某一年度6月30日止三個月的互聯網服務收入除以該年度6月的月活躍用戶的比值計算)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6.6元增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9.1元。

其他

其他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59.8百萬元增加148.6%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397.4百萬元,主要是硬件維修收入上升所致,與硬件銷售增長趨勢一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2/293495.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1999元的年代:可以重讀 無法重返

USB CONNECTOR

多年以前,雷軍在798喊出1999的時候,全場炸裂。

我們感慨,國際大牌都賣出四五千元的高價,國產手機卻隻需要他們一半的價格。然而8年過去瞭,國產手機也如國際大牌一般賣出瞭四五千元的價格。

我們對這一切卻已經坦然,甚至還有竊喜——國產手機終於站起來瞭。

漲價靜悄悄走來,把熟睡的人晃醒,等人真正睜開眼才發現,身邊已經白茫茫一片。

我們已經見不到1999元的小米,已經見到瞭價格在5000元以上的國產旗艦。

1999的草莽依舊是很多人青春年代汗毛倒豎的一剎那。1999的年代可以重讀,卻已經無法重返。

即將破萬的新機皇

相信很快就能見到1萬元一臺的蘋果和三星。

在現代市場經濟學中,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相影響、平衡產生的。勞動價值論學派認為,商品價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如生產成本、勞動、社會必要勞動等)。

手機行業正在迎來一輪漲價。這恰恰是在告訴我們,你需要為購買一臺手機付出更高的“代價”。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原材料、供應鏈的影響,預計接下來的1-2年內智能手機價格上漲預期明顯。

雖說這一系列因素會因為庫存、市場的蓄水池作用有一定滯後性。這種滯後終究還是會傳導到普通用戶的荷包裡,國產手機今年上半年的普遍漲價已經讓人看到瞭這一趨勢。

蘋果爆料專業戶、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池在今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到,蘋果將在會提前停產iPhone X手機,轉而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九月份與用戶見面的三款全新iPhone。

這份報告中最重要的一則消息是,今年9月即將發佈的iPhone X Plus價格將會突破1萬元。

回想8年前,中國人追捧的iPhone4頂配版價格也不過是5000元出頭。8年之後,iPhone已經從5000元時代悄悄走到瞭萬元時代。

價格上漲不過是個普遍現象。

縱觀國際品牌,8月10日剛剛發佈的三星Note 9頂配版價格達到瞭9499元——以至於有人吐槽,驍龍845旗艦機最高的價格賣到瞭9499元,最低不過2600元,中間差瞭近7000塊。

去年的iPhone X價格也達到瞭8800元以上。要知道iPhone6和iPhone7的時代,頂配iPhone價格不過是7000元出頭。

回到國內來看,華為P、M系列在2015年的時候,價格不過是2000元出頭,但到瞭2016年價格瞬間拉到瞭3000元,今年的P系列頂配價格已經超過5000元。

2015年公眾印象中的OPPO不過是2500-3000元。不過,最新的OPPO Find X頂配版價格超過5000,R15系列價格同樣越過瞭3000元。過去和OPPO R系列定位接近的vivo X系列售價超過3000元,NEX系列則是接近5000元。

連小米之前死守的1999元“生死線”如今都達到瞭2699元這個檔位。當年走性價比、互聯網路線的手機,諸如魅族、360都已經把1999元的心理線放到瞭2500元以上。

普遍漲價的現象外媒CNET在今年8月撰文進行瞭報道:

三星Galaxy系列手機從2016年的S7到2018年的S9,在美國售價飆升15.1%,華為P系列的售價自2016年以來已經上漲瞭33%。但價格上漲最多的是一加,自2016年以來,一加手機在美國和英國的售價分別上漲瞭32.6%和42.6%。

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的影響,目前的上漲勢頭怕是一時半會兒都止不住。

全面漲價的供應鏈

手機行業價格全面上漲的趨勢我們不妨先從供應鏈的幾個關鍵環節——閃存、屏幕、處理器這三大件開始看起。

1、閃存

閃存價格的全面上漲,必然導致手機提價。

從2016年Q2季度算起,內存、閃存芯片漲價已經持續瞭快2年瞭,8GB內存條從200多塊一路上漲到300多、500多、700多,顛峰時期甚至逼近千元大關,如今的內存價格接近2年前的三四倍。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光——太平洋電腦網統計顯示,2016年這傢閃存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趕上漲價潮之後,2017年Q1當季運營利潤立馬提升到22.5億元瞭,今年Q1季度運營利潤達到瞭223.9億元,是一年多前的10倍多。

2、屏幕

今年手機顯示屏市場進入到5月份後,行業結存庫存基本消化完畢,手機顯示屏價格也結束瞭持續下跌的趁勢。加上智能手機顯示屏往全面屏、in/on-cell觸控一體化發展,顯示屏的附加價值有所提升,整個行業的手機顯示屏價格從6月份起開始加升。

況且,由於采用全面屏技術後,手機顯示屏的尺寸與去年相比,平均每片產品增加瞭0.5~1英寸左右,增加的尺寸其實還是算進瞭成本之中,畢竟過去同樣的面板可以切割出100片手機屏幕,而現在可能隻能切割出90片手機屏幕,價格自然會上浮。

可見,消費者在享受視覺盛宴的時候,還是要為更寬闊的全面屏付出代價。

3、處理器

SUMCO CEO指出,全球半導體行業對300mm矽晶圓的需求目前為每月560萬塊,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每月660萬塊。在矽晶圓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產量卻很難提升。

CPU的主要原料是矽晶圓,矽晶圓越來越供不應求。排名全球第二和第四的兩大矽晶圓廠日本SUMCO、韓國SK Siltron都在2018年將報價提高瞭20%。這導致下遊的處理器廠商也不得不漲價。

除此之外,CPU制造設備光刻機,也在漲價。光刻機、矽晶圓都處理器廠商帶來的成本壓力最後還是給瞭處理器廠商,處理器廠商轉嫁給瞭手機廠商,最終再傳導給消費者。

當然,除瞭原材料價格上漲外,壟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知道手機行業真正穩定的處理器廠商真正能用的隻有“一傢半”——高通是一傢,聯發科是半傢,旗艦處理器幾乎隻能從高通手中進貨,其他別無選擇。拿到閃存行業看,能用的隻有三星、美光、SK Hynix這幾傢。

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廠商話語權太大,“愛用就用不用拉倒”往往是半導體企業的態度。手機廠商議價能力並不強,往往隻能順著漲價的趨勢往下走。

更致命的是,閃存、屏幕、處理器還僅僅隻是幾個大頭的部分,大頭漲價往往會帶來其他零配件的同步哄抬式漲價心態——“別人都漲瞭,我為什麼不能漲”,全面漲價因此成為趨勢。

軍備競賽的新時代

供應鏈漲價還僅僅隻是一個維度的問題,國產手機廠商技術軍備競賽正在使得新技術、新做工不斷被加入到新旗艦上來——這本身就帶來瞭國產手機技術、體驗、品牌等綜合維度的價值提升。

從技術上看,線形馬達、升降式攝像頭、屏下指紋、3D人臉識別一系列新技術都在被投入運用。新技術必然會帶來成本上升。

iPhone7上那顆線性馬達的成本大概是10美元,但是一般的馬達成本卻隻有1美元,僅僅是一個震動馬達的成本就差出瞭10倍。

國產千元機的攝像頭成本一般在10美元左右。但雙攝像頭模組價格已經是智能手機常規相機模組的4倍多。iPhone7的單攝像頭成本是36美元,三星S9+的攝像頭成本為48美元。OPPO Find X的潛望式雙攝像頭,有供應商透露,OPPO為確保確保手機機身能夠容納數碼變焦的潛望式雙鏡頭模組成本大概在60美元左右。

國內手機廠商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這部分價格必然要算進成本之中。

小米招股書中,研發投入成本歷年都在提高。2015年小米研發成本是2.3%,2016年這個數據則是提高到瞭3.1%,雖然說這個數據增長並不快,但足以見得國產手機在技術研發路徑上已經在下功夫。

OPPO沈義人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OPPO Find X沒有研發預算上限,設計上不計成本,很多零部件都是專門找供應商進行定制。有消息稱,OPPO為潛望式雙攝像頭這個項目花瞭幾億元研發費用,因為照相模組成本實在太高,OPPO內部此前對產品是否在今年下半年上市也有巨大的爭議。

此外,vivo X21有背部指紋和屏幕指紋兩個版本,相差400元。這個價格差,不僅僅在采購成本上,還在長達兩年的研發成本上, 臺灣的IC、算法,韓國的屏幕,國內組裝,一整套流程比傳統的背部指紋識別多出瞭一系列運輸、技術成本。

國產手機用戶對用料的要求也更加挑剔瞭,對很多零部件基礎要求就在提高。

這幾年來,隨著應用體積增大,用戶對存儲需求越來越高,手機標準閃存空間從16G漲到瞭64G再漲到瞭128G乃至256G,這必然會造成手機價格的整體上浮。

DRAM內存從最早的4G標配,漲到瞭6G、8G,LPDDR3內存的需求都已經滿足不瞭用戶需求,旗艦機早就標配LPDDR3內存。但是供應鏈長期供不應求,LPDDR3內存就連績八季走高,遑論已經成為標配的LPDDR4。不漲價幾乎是個不現實的問題。

當然,國內手機品牌正在不斷升級,過去走不出國門,如今卻可以在海外市場和蘋果、三星一較高下,品牌附加值自然也帶來瞭價格提升。國外市場的自信最終傳導到瞭國內市場,手機價格自然會有所提升。

2016年年末,黃海對岸半島上的一次意外讓大廠不得不“找補”利潤。壟斷者此舉為其帶來瞭從未嘗過的甜頭,也帶動整個半島上半導體廠商集體尋找甜頭,一場上遊對下遊的截流由此開始。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國內巨頭格局形成,巨頭們在軍備競賽間不斷武裝自己,一場技術革新正在緩緩拉開序幕。幾個巨頭在博弈間悄然發現,它們已經合力殺死瞭外敵,甚至海外遠征海外。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多年以後在半導體領域也能看到它們再次殺死外敵。

手機漲價這事,有偶然也有必然。你很難說幸運也很難說不幸。兩條奔騰的河流最終匯聚在瞭一起,推動中國手機行業的浪潮滾滾向前。

1999元的時代可以重讀卻無法重返。

我懷念1999元那個年輕莽撞、朝氣蓬勃的感覺,但更期待中國手機角力國際賽場的未來。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6/292379.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智能手機發佈季將臨 消費者缺乏激情

USB CONNECTOR

據外媒報道,又一年秋季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是大批新款智能手機面世。然而,PCMag最近針對1500多人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此缺乏激情。

在被問及今年最令人期待的智能手機時,42%的人選擇蘋果手機,據說蘋果今年將發佈三款iPhone。其次,上周首次亮相的三星Galaxy Note 9獲得瞭24%的人認可。

人們對其他手機品牌的期待與蘋果、三星相去甚遠,即使是Google Pixel也僅占7%。對於谷歌預計將於10月份推出的這款新手機來說,這是相當冷淡的反應。

雖然智能手機過去每年都能帶來很多令人興奮的東西,但即便是引入新功能的手機,比如iPhone X的全屏或先進的生物識別掃描儀,也未能重新點燃類似幾年前的興奮。

消費者等待升級手機的平均時間持續延長。研究公司NPD Group在7月份發佈報告顯示,美國人平均持有手機的時間為32個月,而去年同期則為25個月。

該公司還表示,持有手機三年以上的消費者比例也在增加,從2016年底的18%上升到2017年底的22%。

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通過提高每部手機的售價來彌補銷量下降帶來的損失。這一策略對蘋果來說很有效,但卻導致三星手機上季度收入大幅下降。

對於智能手機的硬件未來將何去何從,人們有很多猜測,其中包括折疊屏幕和新型攝像頭。但這些功能不太可能出現在今年美國尚未發佈的智能手機上。

那麼,是什麼促使消費者再次去商店購買智能手機呢?我們將從智能手機上看到的下一個重大升級是5G天線。分析人士預計,5G天線將於2019年2月在新機型上發佈。

然而,即便如此,5G網絡在美國的推出也將受到限制。Verizon和AT&T等主要運營商計劃今年在少數幾個城市開通5G網絡,更廣泛、更先進版本的5G技術將於2020年推出。

據科技行業組織消費者技術協會(CTA)稱,新的連接標準預計將推動智能手機的增長反彈。雖然2018年在美國銷售的智能手機數量預計到2018年隻會增長1%,但CTA預計2019年的銷量將開始回升,到2021年將有三位數的增長。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5/292297.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

中國手機大廠施壓下 三星將重心轉戰東南亞

USB CONNECTOR

在華為、小米、Oppo、vivo的強勢出擊下,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遭遇嚴重的銷量壓力。據外媒報道,三星已削減在中國智能手機的產量,以應對在中國銷量下滑的局面。現在,三星把重心轉移到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廠。

“三星電子在中國減產智能手機並轉戰印度、越南的策略,顯示三星正努力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反彈,”日經新聞亞洲評論周一晚報道。

三星現在不斷加強其在越南和印度的生產線,目標是在這些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刺激新的需求,並將其作為出口到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不過,三星尚未透露是否會因此關閉子公司天津三星電信公司(TSTC)的生產線。

有分析師認為,三星應該在中國采取更多措施來吸引消費者。 “我認為三星需要更多關註中國。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認為對中國市場采取更具針對性、更加聚焦的策略,將有助於管理三星對該市場的期待。”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卡羅琳娜米拉內西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三星電子7月在印度開設瞭一個占地35英畝的新工廠,被譽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制造工廠。該公司目前在印度生產瞭6700萬部智能手機。隨著新工廠的投入使用,預計將生產近1.2億部手機。

與此同時,三星正在越南運營智能手機生產線,將大部分智能手機出口到歐洲和其他主要市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5/292105.shtml

work_outlinePosted in 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