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LO”開始

  1969 年 10 月 29 日深夜,學生程序員Charley Kline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台計算機,通過ARPANET(阿帕網),向位於加州海岸以北 500 多公里處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計算機發送了一條不完整的信息:“LO”。

  Kline 原本打算在這條信息中寫下“LOGIN(登錄)”,可他只在計算機上敲下了“LO”,系統就崩潰了。完整的信息在一小時之後才被重新發送出去。而這最終演變成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通訊網絡——互聯網——的首次亮相。

  ARPANET(阿帕網)是 INTERNET(互聯網)的前身,它是一個為了在計算機上共享信息而建立的學術項目。在美國國防部的資助下,分別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的兩台計算機是這個網絡中最早的兩個節點。到 1969 年 12 月,又建立了另外兩個節點:一個位於聖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另一個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大學。

  1973 年,ARPANET 走向國際,位於奧斯陸附近的挪威地震陣列和倫敦大學學院的兩個節點通過衛星連接了起來。而現如今,海底與路面的光纜、衛星鏈路,以及技術含量較低的銅電話線,確保了互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覆蓋。

  與過去相比,今天互聯網上的流量要大得多,每天發送的電郵數量、進行的搜索可高達數十億次。

  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互聯網征途中的五個關鍵時刻。

  1978:加密失敗

  在某種程度上說,早期的互聯網先驅是非常有遠見的。1973 年,一群高中生入侵了 ARPANET,而 ARPANET 本該是由五角大樓管理的封閉網絡。

  計算機科學家Vinton CerfRobert Kahn建議在互聯網的核心協議中建立加密,這樣可以大大增加黑客入侵系統的難度。但美國情報部門對此表示反對,雖然官員們並有公開說明原因。他們的干預還是被公眾所知曉,因為 1983 年,Cerf 在一篇與人合著的論文中提到了這一點。

  因此為了確保通信安全,基本上現在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必須處理複雜的密碼和多因子認證系統。有更高安全需求的人常常使用虛擬專用網絡,或者像 Tor 這樣的隱私軟件來加密他們的在線活動。

  然而,計算機並沒有足夠的處理能力來有效地加密互聯網通信,它會導致網絡速度的減慢,降低它對用戶的吸引力,妨礙、甚至阻止了研究人員和公眾更廣泛地使用它。

  1983 年:“互聯網”的誕生

  為了使互聯網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實體,各種不同的計算機都需要使用相同的語言進行相互交流——如果可能的話,甚至是直接交流,而不需要通過任何會導致速度減緩的翻譯器。

  來自各國政府的數百名科學家合作設計出了開放系統互連(OSI)標準。這是一種複雜的方法,批評者認為它效率低下,難以在現有網絡中擴展。

  Cerf 和 Kahn 提出的則是另一種方法,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TCP/IP 的工作原理更像是普通的郵件,它將信息打包起來,將地址留在外面。網絡上的所有計算機所要做的就是將信息傳送到它的目的地,而將處理這些信息的任務交給接收方計算機。任何人在自己的電腦上都可以免費、自由地進行複製和使用。

  由於 TCP/IP 既運作良好又免費,它使互聯網的快速全球性擴展成為了可能。後來,各國政府最終都站出來支持 OSI,但那時已經為時已晚。TCP/IP 使互聯網變得更便宜,更有創新性,與政府官方標準的聯繫更少。

  1996 年:網絡語言規範

  到 1996 年,互聯網擁有超過 73000 多台服務器,據調查显示,在美國有 22% 的人使用互聯網。然而,調查中的一些發現卻讓美國的一些國會議員和他們的選民倍感擔憂——尤以色情作品數量的迅速增長為甚。

  作為回應,美國國會通過了《通信規範法案》,試圖在調節網絡空間的不雅和淫穢內容。最高法院在第二年以言論自由為由廢除了其中的部分內容,但保留了第 230 條規定:“任何交互式計算機服務的提供者或用戶不得被視為由另一信息內容提供者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發布者或發言人。”

  多方人士認為,這句話免除了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網絡託管公司為他們的用戶在網上發布或分享信息的法律責任。正是這句話為美國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這種保護讓企業能夠安心地創建一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互聯網,充斥着草根媒體、博客、客戶評論和用戶生成的內容。

  批評人士則指出,第 230 條導致了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體網站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管。

  1998 年:美國政府加大力度

  TCP/IP 尋址方案要求每台連接到互聯網上的計算機或設備都有自己的惟一地址,由於計算的原因,這種惟一地址是一串数字,如“192.168.2.201”。

  但這些號碼很難被人記住,更容易記住的是像“gov.cn”這樣的名字,必須要有一個集中的記錄,記載着哪些名字與哪些地址相匹配,這樣人們就不會搞混,訪問到錯誤的網站。

  最初,從 20 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這個記錄被一個名為Jon Postel的人保存在一張軟盤上。然而,到了 1998 年,他本人和其他一些人均指出,如此巨大的權力不應該由一個人掌控。那一年,美國商務部制定了一項計劃,將這一控制權利移交給一個新的私營非盈利組織——互聯網域名與號碼分配機構(ICANN),由該機構來管理全世界的互聯網地址。

  在近 20 年的時間里,ICANN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合同開展工作,儘管對美國政府的控制的反對意見在日益增加。2016 年,美國商務部的合同到期,ICANN 的管理權轉入由 100 多個國家代表組成的董事會。

  其他一些管理互聯網通信的關鍵方面的組織有着不同的結構。例如,因特網工程任務組就是一個對任何人都開放的志願者技術組織。這種做法有一定缺陷,但它能削弱美國的控制。

  2010 年:戰爭開始了

  2010 年 6 月,網絡安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震網(Stuxnet)的複雜網絡武器,專門設計來針對伊朗開發核武器時所使用的設備。這是已知的最早一批能真正造成物理性傷害的数字攻擊之一。

  可以說,在近十年的時間里,震網讓世界各國政府和其他網絡組織看到了通過互聯網來造成嚴重破壞的可能性。如今,各國越來越頻繁地用網絡攻擊,攻擊一系列軍事甚至民用目標。

  然而,無論好與壞,互聯網最初的這 50 年是一個關於自由發展的故事。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對互聯網進行控制;又是否應該對它進行控制;如果是,又該如何控制。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其他文章推薦】

收購3c,收購IPHONE,收購蘋果電腦-詳細收購流程一覽表

網頁設計公司推薦更多不同的設計風格,搶佔消費者視覺第一線

※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網站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公開收購3c價格,不怕被賤賣!

※自行創業 缺乏曝光? 下一步"網站設計"幫您第一時間規劃公司的門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