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元的年代:可以重讀 無法重返

USB CONNECTOR

多年以前,雷軍在798喊出1999的時候,全場炸裂。

我們感慨,國際大牌都賣出四五千元的高價,國產手機卻隻需要他們一半的價格。然而8年過去瞭,國產手機也如國際大牌一般賣出瞭四五千元的價格。

我們對這一切卻已經坦然,甚至還有竊喜——國產手機終於站起來瞭。

漲價靜悄悄走來,把熟睡的人晃醒,等人真正睜開眼才發現,身邊已經白茫茫一片。

我們已經見不到1999元的小米,已經見到瞭價格在5000元以上的國產旗艦。

1999的草莽依舊是很多人青春年代汗毛倒豎的一剎那。1999的年代可以重讀,卻已經無法重返。

即將破萬的新機皇

相信很快就能見到1萬元一臺的蘋果和三星。

在現代市場經濟學中,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相影響、平衡產生的。勞動價值論學派認為,商品價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如生產成本、勞動、社會必要勞動等)。

手機行業正在迎來一輪漲價。這恰恰是在告訴我們,你需要為購買一臺手機付出更高的“代價”。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原材料、供應鏈的影響,預計接下來的1-2年內智能手機價格上漲預期明顯。

雖說這一系列因素會因為庫存、市場的蓄水池作用有一定滯後性。這種滯後終究還是會傳導到普通用戶的荷包裡,國產手機今年上半年的普遍漲價已經讓人看到瞭這一趨勢。

蘋果爆料專業戶、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池在今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到,蘋果將在會提前停產iPhone X手機,轉而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九月份與用戶見面的三款全新iPhone。

這份報告中最重要的一則消息是,今年9月即將發佈的iPhone X Plus價格將會突破1萬元。

回想8年前,中國人追捧的iPhone4頂配版價格也不過是5000元出頭。8年之後,iPhone已經從5000元時代悄悄走到瞭萬元時代。

價格上漲不過是個普遍現象。

縱觀國際品牌,8月10日剛剛發佈的三星Note 9頂配版價格達到瞭9499元——以至於有人吐槽,驍龍845旗艦機最高的價格賣到瞭9499元,最低不過2600元,中間差瞭近7000塊。

去年的iPhone X價格也達到瞭8800元以上。要知道iPhone6和iPhone7的時代,頂配iPhone價格不過是7000元出頭。

回到國內來看,華為P、M系列在2015年的時候,價格不過是2000元出頭,但到瞭2016年價格瞬間拉到瞭3000元,今年的P系列頂配價格已經超過5000元。

2015年公眾印象中的OPPO不過是2500-3000元。不過,最新的OPPO Find X頂配版價格超過5000,R15系列價格同樣越過瞭3000元。過去和OPPO R系列定位接近的vivo X系列售價超過3000元,NEX系列則是接近5000元。

連小米之前死守的1999元“生死線”如今都達到瞭2699元這個檔位。當年走性價比、互聯網路線的手機,諸如魅族、360都已經把1999元的心理線放到瞭2500元以上。

普遍漲價的現象外媒CNET在今年8月撰文進行瞭報道:

三星Galaxy系列手機從2016年的S7到2018年的S9,在美國售價飆升15.1%,華為P系列的售價自2016年以來已經上漲瞭33%。但價格上漲最多的是一加,自2016年以來,一加手機在美國和英國的售價分別上漲瞭32.6%和42.6%。

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的影響,目前的上漲勢頭怕是一時半會兒都止不住。

全面漲價的供應鏈

手機行業價格全面上漲的趨勢我們不妨先從供應鏈的幾個關鍵環節——閃存、屏幕、處理器這三大件開始看起。

1、閃存

閃存價格的全面上漲,必然導致手機提價。

從2016年Q2季度算起,內存、閃存芯片漲價已經持續瞭快2年瞭,8GB內存條從200多塊一路上漲到300多、500多、700多,顛峰時期甚至逼近千元大關,如今的內存價格接近2年前的三四倍。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光——太平洋電腦網統計顯示,2016年這傢閃存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趕上漲價潮之後,2017年Q1當季運營利潤立馬提升到22.5億元瞭,今年Q1季度運營利潤達到瞭223.9億元,是一年多前的10倍多。

2、屏幕

今年手機顯示屏市場進入到5月份後,行業結存庫存基本消化完畢,手機顯示屏價格也結束瞭持續下跌的趁勢。加上智能手機顯示屏往全面屏、in/on-cell觸控一體化發展,顯示屏的附加價值有所提升,整個行業的手機顯示屏價格從6月份起開始加升。

況且,由於采用全面屏技術後,手機顯示屏的尺寸與去年相比,平均每片產品增加瞭0.5~1英寸左右,增加的尺寸其實還是算進瞭成本之中,畢竟過去同樣的面板可以切割出100片手機屏幕,而現在可能隻能切割出90片手機屏幕,價格自然會上浮。

可見,消費者在享受視覺盛宴的時候,還是要為更寬闊的全面屏付出代價。

3、處理器

SUMCO CEO指出,全球半導體行業對300mm矽晶圓的需求目前為每月560萬塊,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每月660萬塊。在矽晶圓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產量卻很難提升。

CPU的主要原料是矽晶圓,矽晶圓越來越供不應求。排名全球第二和第四的兩大矽晶圓廠日本SUMCO、韓國SK Siltron都在2018年將報價提高瞭20%。這導致下遊的處理器廠商也不得不漲價。

除此之外,CPU制造設備光刻機,也在漲價。光刻機、矽晶圓都處理器廠商帶來的成本壓力最後還是給瞭處理器廠商,處理器廠商轉嫁給瞭手機廠商,最終再傳導給消費者。

當然,除瞭原材料價格上漲外,壟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知道手機行業真正穩定的處理器廠商真正能用的隻有“一傢半”——高通是一傢,聯發科是半傢,旗艦處理器幾乎隻能從高通手中進貨,其他別無選擇。拿到閃存行業看,能用的隻有三星、美光、SK Hynix這幾傢。

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廠商話語權太大,“愛用就用不用拉倒”往往是半導體企業的態度。手機廠商議價能力並不強,往往隻能順著漲價的趨勢往下走。

更致命的是,閃存、屏幕、處理器還僅僅隻是幾個大頭的部分,大頭漲價往往會帶來其他零配件的同步哄抬式漲價心態——“別人都漲瞭,我為什麼不能漲”,全面漲價因此成為趨勢。

軍備競賽的新時代

供應鏈漲價還僅僅隻是一個維度的問題,國產手機廠商技術軍備競賽正在使得新技術、新做工不斷被加入到新旗艦上來——這本身就帶來瞭國產手機技術、體驗、品牌等綜合維度的價值提升。

從技術上看,線形馬達、升降式攝像頭、屏下指紋、3D人臉識別一系列新技術都在被投入運用。新技術必然會帶來成本上升。

iPhone7上那顆線性馬達的成本大概是10美元,但是一般的馬達成本卻隻有1美元,僅僅是一個震動馬達的成本就差出瞭10倍。

國產千元機的攝像頭成本一般在10美元左右。但雙攝像頭模組價格已經是智能手機常規相機模組的4倍多。iPhone7的單攝像頭成本是36美元,三星S9+的攝像頭成本為48美元。OPPO Find X的潛望式雙攝像頭,有供應商透露,OPPO為確保確保手機機身能夠容納數碼變焦的潛望式雙鏡頭模組成本大概在60美元左右。

國內手機廠商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這部分價格必然要算進成本之中。

小米招股書中,研發投入成本歷年都在提高。2015年小米研發成本是2.3%,2016年這個數據則是提高到瞭3.1%,雖然說這個數據增長並不快,但足以見得國產手機在技術研發路徑上已經在下功夫。

OPPO沈義人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OPPO Find X沒有研發預算上限,設計上不計成本,很多零部件都是專門找供應商進行定制。有消息稱,OPPO為潛望式雙攝像頭這個項目花瞭幾億元研發費用,因為照相模組成本實在太高,OPPO內部此前對產品是否在今年下半年上市也有巨大的爭議。

此外,vivo X21有背部指紋和屏幕指紋兩個版本,相差400元。這個價格差,不僅僅在采購成本上,還在長達兩年的研發成本上, 臺灣的IC、算法,韓國的屏幕,國內組裝,一整套流程比傳統的背部指紋識別多出瞭一系列運輸、技術成本。

國產手機用戶對用料的要求也更加挑剔瞭,對很多零部件基礎要求就在提高。

這幾年來,隨著應用體積增大,用戶對存儲需求越來越高,手機標準閃存空間從16G漲到瞭64G再漲到瞭128G乃至256G,這必然會造成手機價格的整體上浮。

DRAM內存從最早的4G標配,漲到瞭6G、8G,LPDDR3內存的需求都已經滿足不瞭用戶需求,旗艦機早就標配LPDDR3內存。但是供應鏈長期供不應求,LPDDR3內存就連績八季走高,遑論已經成為標配的LPDDR4。不漲價幾乎是個不現實的問題。

當然,國內手機品牌正在不斷升級,過去走不出國門,如今卻可以在海外市場和蘋果、三星一較高下,品牌附加值自然也帶來瞭價格提升。國外市場的自信最終傳導到瞭國內市場,手機價格自然會有所提升。

2016年年末,黃海對岸半島上的一次意外讓大廠不得不“找補”利潤。壟斷者此舉為其帶來瞭從未嘗過的甜頭,也帶動整個半島上半導體廠商集體尋找甜頭,一場上遊對下遊的截流由此開始。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國內巨頭格局形成,巨頭們在軍備競賽間不斷武裝自己,一場技術革新正在緩緩拉開序幕。幾個巨頭在博弈間悄然發現,它們已經合力殺死瞭外敵,甚至海外遠征海外。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多年以後在半導體領域也能看到它們再次殺死外敵。

手機漲價這事,有偶然也有必然。你很難說幸運也很難說不幸。兩條奔騰的河流最終匯聚在瞭一起,推動中國手機行業的浪潮滾滾向前。

1999元的時代可以重讀卻無法重返。

我懷念1999元那個年輕莽撞、朝氣蓬勃的感覺,但更期待中國手機角力國際賽場的未來。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6/292379.shtml